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水下考古

山东省水下考古威海工作站

一、工作站的设立

2017年8月11日上午,山东省水下考古威海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威海市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召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丁见祥、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山东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功,以及威海市文广新局、刘公管委会等单位人员出席启动仪式。

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国家先后提出“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山东省也提出了蓝黄经济战略,研究海洋文化,发展海洋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威海位于山东省最东端,拥有985.9公里的海岸线,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拥有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为进一步促进事业发展,填补我省东部海域水下文化资源空白,山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报经省文物局同意,决定设立山东省水下考古威海工作站,重点开展威海海域水下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

水下考古威海工作站有两处,分别设立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启动仪式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文物局、山东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威海市有关领导共同为威海工作站揭牌。

p63.jpg

近年来,威海文物工作者为水下考古事业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09年威海曾派出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第五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数年来先后参与多处沿海各省水下考古调查或发掘项目,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培养了专业的技术人才。2009年为配合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水下考古工作队曾在威海高区海域开展水下探摸工作,是第一次在威海开展水下考古工作。2015年至2016年,威海文物部门开展水下考古陆地调查,在威海湾、成山头、石岛港、乳山口等处发现多个水下遗址线索,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水下考古威海工作站的成立,将开启威海水下考古工作新的篇章,有利于加强省市两级水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有利于扩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社会影响,增强威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能力,对于促进文博事业发展,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工作

1、威海水下考古陆地调查

2016年受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委托,威海市博物馆深化七区三带片区’布资源调查,启动威海市海疆历史文化廊道资源调查,重点做好甲午战争沉船、石岛和成山头范围陆地调查。经过半年的调查,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先后走访了环翠区、荣成市、文登区20多个沿海渔村,深入渔民家进行调查,获得沉船线索29个。

p64.jpg

p65.jpg

2、威海湾甲午沉舰陆地调查

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走访等, 威海工作站开展威海湾甲午沉舰陆地调查工作。共查找相关档案、地图、照片20余份,基本调查清楚甲午沉舰的背景资料。

p66.jpg

p67.jpg

3、配合2017年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2017年10—12月,为摸清威海湾水下遗产、尤其是北洋沉舰的基础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配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启动甲午沉舰遗迹调查与研究项目。本次调查为物探扫测,历时59天,运用多波束、浅地层、磁力仪等多种物探技术,在威海湾周边共发现17处水下疑点,物探面积达8.75平方公里,为下一步潜水探摸奠定基础。

 

4、配合2018年山东威海清北洋水师沉舰水下考古调查

2018年6月-7月,配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并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山东威海清北洋水师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通过多波束三维声呐、侧扫二维声呐和磁力仪扫测,发现水下遗存疑点共计18处。重点调查3号点,发现近代沉船遗物。


5、配合2019年山东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

2019年7月-8月,配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并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山东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主要对刘公岛东南附近3号点进行抽沙和潜水探摸,发现铁甲、铁管、铁板等遗物,共出水文物100余件套。



关注威海市博物馆

本网站内容及图片版权归威海市博物馆所有  鲁ICP备19046439号  技术支持:奥讯软件 网站访问量:615919